三丈为树八尺行,花艳桃李叶柘桑 建筑系郑孝正教授专访

作者:建筑系2022/03/02 11:47

为了迎接建校30周年,传承艰苦奋斗的建校精神,我系党总支开展了建筑系教授(员工)系列口述史活动,本次为系列采访第一集。

2022227日上午,建筑系党总支副书记张雪莹老师与建筑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宋雯珺老师代表建筑系全体师生拜访郑孝正教授。郑先生曾任我院建筑系系主任。在任期间,他关注中青年教师培养,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兴建了大批实训基地,为建筑系的发展鞠躬尽瘁。

郑先生精神矍铄,文思敏捷,对建筑系的进步与提升寄予厚望。

Q:郑老师,您是什么时间进入济光学院的呢?

2009年初,我到济光学院督导处,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督导工作。20099月,我正式进入建筑系,任建筑系系主任。

Q:您刚刚进入建筑系的时候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

我当时和马老师一起参加了一个高职高专院校的研讨会,交流探讨之下,我们发现建筑系师资的“老龄化”趋势太严重了。建筑系的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是同济大学退休的教授,这样的人员构成非常不利于系部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我和马老师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中青年教师,从根本上改善师资队伍的年龄构成。

Q:

我就是在您作出这样的决定之后入校的。

你们的到来,为建筑系带来了新的活力。教委有非常多的教研项目、教学竞赛都是针对中青年教师开展的。你们非常努力,为建筑系争得了很多荣誉。在教学过程中,你们自身的综合水平得到了锻炼,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建筑系每年都在不断进步。
Q:

建筑系非常多的实训基地,都是您一笔一划绘制图纸,指导工人建造的,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我在同济大学任教的时候,负责的是基础教学板块,识图制图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我们的学生更加需要更为直观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加深他们对于三维建筑实体到二维技术性图纸转换的认知。所以我当时就找来木工师傅,按照我自己画的图纸,制作完成了一个可以拆解的独立式小住宅大模型,模型比例是110。有了这样一个模型,学生就能非常直观的看到建筑的平、立、剖面图是怎么得来的。他们不用再凭空想象了,专业基础就能够打得更加扎实!

Q

特别感谢郑老师的奇思妙想和亲历亲为,这个大模型一直都是我们基础教学板块的有力依托。我们现在还加入了信息化模型,结合实体模型,全方位的为同学们展示二维技术性图纸的产生原理和过程。

那特别好!实训室建设要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手段,与时俱进。就像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我们当时就想做一个小型的绿色建筑,把相关的设计理念灌输给同学们。这个建筑就是现在绿建中心的原型。当时我就设计了太阳能屋面,墙体使用了一种新型建筑材料——稻草板,我还希望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民居是如何进行冬季采暖的,这些最后都实现了。后面在李书谊老师的完善下,这个建筑被评为了LEED铂金建筑,影响力更大了!真的非常好!
Q:

我们的建筑构造实训基地也是您主持设计建造的,也请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吧!

我刚来建筑系的时候,是没有构造实训室的。但是建筑构造对于学生而言也非常重要,他们必须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我一直希望能够采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建筑构造的教学,所以就设计了建筑构造实训基地。在规则的柱网之间,可以按照11的比例设置各类构造实体模型,将内部构造外露,学生通过观察就能完成认知与制图。我还希望能有一些中国传统的元素体现在这个实训基地里,所以就有了各式的门头和窗棂,这也让基地更加具有特色。

Q

建筑构造实训基地现在已经是我们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构造课现在都安排在里面进行。学生一边实地观察,一边学习理解,一边绘制图纸,教学效果越来越好。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基础教研部现在每年都会带学生过来参观,他们的反响也非常热烈。

我们就应该不断加强跟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联系,资源共享,帮助我们把建筑系建设得越来越好!

END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系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水产路2859号 邮编:201901